本帖最后由 yds 于 2022-8-1 16:13 编辑
2017年,“王源吉”新一代掌门人在对原商标进行扩展注册时,竟引来广州著名凉茶品牌“王老吉”侵权质疑。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就该事件作出裁决, 准予“王源吉”商标注册,无锡这个百年老字号因此数次上了热搜。事实上,创办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王源吉,远比“王老吉”凉茶190多年的历史悠久得多。今天,我们就从无锡的冶坊业说起。
发于曹氏盛于王源吉01
无锡是中国四大铸造之乡之一,打铁、冶坊作为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人们日常生活所用江苏各地冶坊所造铁锅,统称“苏锅”。而无锡是“苏锅”重镇,这就要说到本土铸锅老字号“王源吉”了。
“王源吉”传人王汉伦 无锡冶坊业发展得比较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祯年间。当时,无锡南门的阳春巷出现了曹氏冶坊,曹氏兄弟三人,各自经营一家冶坊,分别称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这三家冶坊除冶铸生活用铁锅外,还以擅铸钟鼎磬炉等寺观法器闻名一时。铸造钟鼎炉磬,并非冶坊皆能为之,必须得到官府特别准许方可铸造。曹氏冶坊所造的铁器色泽黑而光亮,表面油润细洁,有“良冶”之称。无锡广福寺、常州天宁寺、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等寺庙,皆有明、清、民国时曹氏三房冶坊冶铸的法器。今浙江宁波天童寺内,尚有明代曹二房冶坊冶铸的铁锅一口。此锅直径达三米,可烧煮千人饭菜,故又称“千僧锅”,锅上镌有“大明崇祯锡山良冶曹二房冶坊造”等字样。宋应星在其《开工开物》中对此锅亦有介绍。曹氏冶坊在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无锡后告歇。清顺治年间(1644-1661),山西人查氏在无锡南门头上的羊腰湾开设冶坊,生产铁锅。清顺治十八年(1661),查氏返回山西老家时,将冶坊作为嫁妆留给了女婿吴氏,由此改牌号“吴永昌冶坊”。道光十七年(1837),吴永昌冶坊与北门王源聚锅号合伙经营,扩大经营。双方出资总额为4500千文,因王源聚出资3000千文,两倍于吴永昌所出资金,合伙后牌号改名“王源吉冶坊”,并获清政府授牌。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攻陷无锡,为躲避战乱,王源吉冶坊先后迁往靖江十圩桥、南通刘家桥唐家寨等地继续经营。同治二年(1863),战事初定,王源吉迁回无锡堰桥,盘下常州陈元聚另设作坊,并改名“同源聚冶坊”。民国三十二年(1943),同源聚从堰桥迁回无锡城南羊腰湾,统一以“王源吉”为号。当年,荣德生在无锡建厂时,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机器,这些机器的座基也是由王源吉冶坊为其铸造的。1959年摄,南长羊腰湾王源吉冶坊
王源吉所产“双吉”牌铁锅久负盛名,远销大江南北,其以口圆边齐、轻薄省柴、不炸不裂、色泽白亮、内外光滑、脐小平整、厚薄均匀、经久耐用著称,备受消费者喜爱。在国外同行看来,铁锅厚度在5毫米以内就是一个很难突破的技术禁区,而王源吉铁锅的锅壁厚度仅0.7-1毫米,锅脐处也只有2-3毫米。
江南最大官炉02 从清末至解放前,与官窑一样,冶坊也有“官炉”一说。什么是官炉呢?故名思议,官炉即政府认可的冶坊。封建社会,当朝为防止百姓私自冶铸武器造反,对冶铸业严格控制,并规定须取得官方核发的“官炉”冶帖(相当于现今的营业执照)方准开炉生产。王源吉冶坊就是江南最大的官炉,牌号还获得清政府商务总局的保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苏全省冶坊的绝大多数技术工人都是从无锡的王源吉冶坊走出去的。
光绪二十九年,江南内务总局张贴的严禁各地仿冒“王源吉”铁锅的告示。
1941年,业内联合成立了“江浙冶业总公所”,参加者有无锡王源吉、苏州沈馀昌、新振源、通州资生、常州同源吉、上海新源来、乌镇沈亦昌、炉头沈亦昌和张渚任德太九家冶坊,他们都是官炉冶坊的佼佼者。公所成员就产品售价、销售范围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各地产品不标产地,仅以商标为标识,由用户自行选择。在1944年至1947年,业内还设有“江苏省冶坊业联谊会”,常、锡、苏、沪冶坊资方各派一位代表,每年开炉前由资方召集会议,商议劳方工资事宜。解放初期,王源吉每年的铁锅生产达到130多万只,在江苏省业内独领风骚。一只王源吉铁锅的制造需要63道工序,旧时由于生产设备原始,工人全凭手工操作,不但分工极细,技术要求极高,劳动强度也极大。一般情况下,工人每炉每月十作,每作一般二日三夜,上下日夜两班,轮番更替,每班操作时间长达12小时,炉场上班的时候,炉火熊熊致满脸红赤,至下班时,已如卖炭翁般,铁尘满面,浑身墨黑,“上工是关公,下工是张飞”、“鸡叫做到鬼叫,两头摸黑苦煞人”、“黑脸黑肚皮,成婚有问题”……这些坊间流传的俚语都形象地描绘了冶坊作业的艰辛。
1955年10月3日,王源吉、沈元吉、大元吉、江苏大元、三元吉及大隆、兴元、元隆等8家冶坊合并,统一使用“王源吉冶坊”名称和“双吉”牌商标。1956年春,王源吉冶坊由羊腰湾迁至伯渎港117—121号,1958年改称王源吉冶铸机械厂。1966年3月1日,该厂一分为三,生产铁锅的车间称“王源吉锅厂”,原地部分厂房归属无锡压缩机厂。8月24日改称“无锡市锅厂”,原商标“双吉”牌了更名为“工农”牌,1978年恢复使用“双吉”牌商标。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首条铸铁锅环形流水线在王源吉锅厂试制成功,成为业内的一大新闻。从此,铸铁锅的生产从笨重的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生产,使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也是王源吉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2005年,无锡市锅厂转制为民营锅厂,不久迁往靖江发展,仅在伯渎港124号留有一个30平米的特约经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王源吉生产的铁锅品种也愈加丰富,边锅、无边锅、深耳锅、浅耳锅、平底锅、有柄锅……可以说,350多年来,王源吉一直是江苏铸铁锅行业的代表。 2017年,王源吉后人在惠山区文化馆建立起王源吉铁锅历史展厅,成为其重返无锡设立生产基地的先声。也是在这一年,王源吉铁锅制作技艺被列入无锡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